News Dynamics
发布时间:2025-09-02 浏览:13
痈肿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,常累及多个相邻毛囊及其周围组织,形成深部脓腔。若感染未及时控制,可能引发菌血症、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。切开引流是痈肿治疗的关键环节,其手术时机与操作步骤需严格遵循临床规范,以最大限度清除脓液、促进愈合并减少瘢痕形成。
一、手术时机的选择
痈肿切开引流的时机需综合评估感染阶段、局部表现及全身症状,核心原则是“脓成即切”,避免过早或过晚干预:
局部表现
脓点形成:痈肿初期为弥漫性红肿硬结,随着感染进展,中央部分逐渐软化,出现多个脓点(“白头”),这是脓液积聚的标志。当脓点表面皮肤变薄、张力增高,或可触及波动感时,提示脓腔已成熟,是切开的最佳时机。
皮肤破溃风险:若痈肿表面皮肤因张力过大出现发亮、紧绷,甚至形成水疱或血疱,提示皮肤即将自行破溃。此时切开可避免不规则裂口导致的愈合延迟或瘢痕增生。
全身症状
发热与寒战:痈肿感染严重时可引发全身中毒症状,如体温持续>38.5℃、寒战、乏力等。若经抗生素治疗24-48小时后症状未缓解,提示脓液未有效排出,需立即切开引流。
淋巴结肿大:感染扩散可能导致同侧区域淋巴结肿大(如颈部痈肿伴颌下淋巴结肿大),此时切开可减少毒素吸收,缓解全身症状。
禁忌情况
感染未局限:若痈肿仍处于红肿硬结期(无脓点或波动感),过早切开可能导致感染扩散,需继续局部热敷、外用抗生素软膏(如莫匹罗星)或口服抗生素(如头孢类)促进脓液形成。
凝血功能障碍:患者若存在血小板减少、凝血因子缺乏或正在使用抗凝药物,需先纠正凝血异常(如输注血小板或维生素K),否则切开后可能引发难以控制的出血。
严重基础疾病:对心肺功能不全、糖尿病控制不佳或免疫抑制患者,需在术前充分评估风险,必要时联合多学科会诊(如内分泌科、麻醉科)制定个体化方案。
二、操作步骤
痈肿切开引流需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,操作步骤包括术前准备、麻醉、切开、引流及术后护理,具体如下:
1. 术前准备
患者体位:根据痈肿部位调整体位(如颈部痈肿取仰卧位,肩部垫高;背部痈肿取俯卧位),充分暴露术区并保持舒适。
术区消毒:用碘伏或氯己定溶液以痈肿为中心,由内向外环形消毒皮肤,范围需超过病变边缘5-10cm。消毒后铺无菌洞巾,确保术区完全隔离。
器械准备:需准备无菌手术包(含刀片、镊子、止血钳、剪刀)、无菌纱布、引流条(如凡士林纱布或碘仿纱布)、生理盐水及局部麻醉药物(如利多卡因)。
2. 麻醉
局部浸润麻醉:在痈肿边缘皮下注射利多卡因(浓度1%-2%),形成“皮丘”后逐层浸润,使术区皮肤、皮下组织及深部脓腔壁均被麻醉。注射时需回抽针筒,避免药物误入血管。
麻醉效果评估:轻压痈肿周围皮肤,若患者无疼痛反应,提示麻醉成功,可开始切开。
3. 切开
切口选择:沿皮纹方向(如颈部沿颈横纹、背部沿背中线)作“十字”或“井”字形切口,长度需超过脓腔直径,确保充分暴露所有脓腔分支。切口深度应达深筋膜层,避免损伤重要血管、神经(如颈部需避开颈动脉、迷走神经)。
脓液排出:用止血钳轻轻撑开切口,排出脓液。若脓液黏稠,可用生理盐水冲洗脓腔,直至排出液变清亮。
探查脓腔:用手指或止血钳探查脓腔内部,分离纤维间隔,确保所有脓腔分支均被打开。若发现坏死组织(如暗红色、无弹性的筋膜),需用剪刀清除至健康出血组织。
4. 引流
引流条放置:根据脓腔大小选择合适引流条(如凡士林纱布条可防止皮肤与脓腔壁粘连,碘仿纱布条适用于感染严重或分泌物多的情况)。将引流条一端填入脓腔底部,另一端留于切口外,便于每日更换。
固定引流条:用无菌纱布覆盖切口及引流条,胶布固定,防止脱落。
5. 术后护理
换药频率:术后每日换药1次,观察脓液量、颜色及气味。若脓液减少、变稀,提示感染控制;若脓液持续增多或出现恶臭,需调整抗生素方案或扩大引流。
抗生素使用:根据脓液培养及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(如青霉素类、头孢类),口服或静脉给药,疗程通常7-10天。
活动指导:嘱患者避免术区受压(如颈部痈肿避免穿高领衣服),保持切口干燥。若痈肿位于四肢,需抬高患肢以减轻肿胀。
瘢痕预防:愈合后早期使用硅酮凝胶或弹力绷带压迫,减少瘢痕增生。
三、特殊情况的处理
面部痈肿:面部血管丰富,切开时需避开面神经分支(如颊支、颧支)及危险三角区(鼻根至两侧口角连线),防止感染逆行入颅引发颅内感染。
手部痈肿:手部功能重要,切开时需尽量保留指屈肌腱鞘的完整性,避免术后手指活动受限。
糖尿病患者痈肿:糖尿病患者愈合能力差,需严格控制血糖(空腹血糖<7.0mmol/L,餐后2小时血糖<10.0mmol/L),同时加强营养支持(如高蛋白饮食)。
痈肿切开引流是外科基本操作,其核心在于精准判断手术时机、规范执行操作步骤,并结合患者个体情况调整方案。通过科学处理,可有效控制感染、促进愈合,降低并发症风险。